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名營銷編輯的自我修養

我們的後台經常收到一些有志從事出版業的求職者的留言:

您好,抱歉打擾了。請問你們還需要文字編輯、策劃編輯嗎?我想在這個快消社會中,做一名安靜的書匠。真的,哪怕營銷編輯也好。

作為一位營銷編輯,每次看到類似的留言,都不免微笑感慨:呵呵。

一本好書的誕生,前期策劃與編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讓一本好書能夠最大範圍地被人們知曉,到達每一位需要它的人手中,就要看營銷編輯的本事。

一直很想寫寫營銷編輯的工作,巧的是,最近在讀楚塵文化新出的《如何讀懂經典》,作者的本意是通過這本書教會讀者閱讀方法,找回閱讀的樂趣。但在我這個營銷編輯看來,書中每一章節都是營銷軟文範例,每看完一章,就有忍不住想把作者提到的書買來認真讀讀的慾望。

寫下這篇文章,一方面是想對那些對圖書營銷充滿偏見的人做一科普,一方面是想與營銷編輯們分享一些營銷文案撰寫心得。

做營銷,說白了,就是要給讀者一個理由來買你的產品。讀者會購買一本書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兩個。

第一個購買理由,作者。

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的作者介紹是這樣的:

亨利·希金斯(Henry Hitchings),生於1974年,畢業於牛津大學、倫敦大學,英國著名文評家、歷史評論家、語言學家。著有《約翰遜博士的詞典:一本勾畫世界的傳奇故事》《文字的秘密生活:揭秘英語發跡史》《語言戰爭:體面英語的歷史》等等。

中規中矩,沒有任何吸引力,尤其在作者的知名度不高的情況下,這樣的介紹並不能帶來購買行為。

那我們來看看亨利·希金斯在《如何讀懂經典》中是如何介紹其他作者的,他用了幾個小方法。

1 搭便車。

在介紹普魯斯特時,亨利·希金斯認為,普魯斯特雖然在文學界有著很高的知名度,但普通讀者未必了解他,那怎麼辦呢?他列舉了一系列各領域的名人,而這些名人都喜歡普魯斯特。

我發現普魯斯特竟是很多名流最喜愛的作家,包括得州前模特傑瑞·霍爾、英國著名設計師薇薇安·威斯特伍德、美國作家唐娜·塔特、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威塞爾。我還見到很多「具普魯斯特風格」的事物,例如動畫電影《料理鼠王》的片段、某個女童軍徽章、演員瑪麗·凱特· 奧爾森發表在報上的心得、某唱片封套、Germolene 牌的藥膏、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傳記、午餐罐頭肉、米布丁、度假勝地黑池(Blackpool)的圖片、某件阿富汗外套的味道。

2 談八卦。

人人都有窺私慾,亨利·希金斯牢牢掌握了這一點,在《如何讀懂經典》中,他一邊用深厚的文學功底向讀者傳送乾貨,一邊冷不丁來一條關於作者的小八卦,像是一道餐后甜點。

還是普魯斯特的例子,亨利·希金斯介紹了他的生平與成就之後,放出了這樣一條消息:

普魯斯特曾愛上自己的司機兼秘書阿戈斯蒂耐里,這段感情談得難分難捨。阿戈斯蒂耐里在外風流成性(多和女人),某次普魯斯特為了要引誘他回到自己身邊,決定送他一份大禮:一輛勞斯萊斯和一架私人飛機。阿戈斯蒂耐里的夢想是當個飛行員,卻拒絕接受這份禮物,不過還是繼續上他的飛行課程。不久之後,他駕駛的飛機墜入法國東南部海港安提伯附近的海域,據傳他死前很可能遭到鯊魚的攻擊。

普魯斯特這個人突然變得立體了,他不再僅僅只是那個寫出七卷長的《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還是一個深情款款的同性情人。

不過要注意的是,作者的八卦趣事並不能當做正餐,只是一道甜點。現在很多營銷文把作者的私生活扒了個底朝天,卻避而不談其文學成就與地位,是為本末倒置。

亨利·希金斯的分寸就把握得很好,在談到但丁的時候,他寫道:

但丁一生只愛一位少女,名叫貝雅特里齊,他對她是一見鍾情。兩人邂逅之初,但丁九歲,貝雅特里齊也只有八歲,兩人一直到青少年時期才比較熟識。然而,貝雅特里齊卻在1287 年嫁給了一個叫西蒙的男子,並於三年後染上瘟疫而過世,得年二十四歲。但丁心碎至極,埋首研究哲學以尋求慰藉,同時寫下第一本著作《新生》,書中摻雜詩與散文,全都在讚頌貝雅特里齊,絲毫不提她已死的事實。他也試圖憧憬著更美好的未來,不會消沉地把她的死視為上天給人類的詛咒。但丁說愛「附屬在實體中」。愛本身並不存在,只是一個實體的屬性,這個實體也就是能付出愛的人。對但丁而言,愛是身體、心靈和感官之間的碰撞。

雖然講了一段但丁的八卦,但他把這段經歷當做理解但丁作品的一把鑰匙,以此來解釋《新生》中關於「愛」的理解。

3 作比較。

將一位作者與另一位作者放在一起比較,目的不是為了分出孰優孰劣,而是讓讀者了解更多信息,從而轉化成購買慾望。

比如兩位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常擺在一起,這是為什麼?這兩位作家除了時代背景相近、都使用俄文之外,還有什麼關聯呢?我的想法是,把他們的風格加以對照,便可以看出端倪。主要的差異包括:托爾斯泰作品的背景設定多橫跨一大段時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則集中於特定時間。托爾斯泰筆下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常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則偏好探討極端的人格特質。托爾斯泰是個衛道人士且立志為人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觀念較不明確。

第二個購買原因,作品。

除了死忠粉會毫不在意書的質量而買買買之外,一般讀者都會關心作品本身值不值得買。而做出「值不值得」判斷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三點。

1 這本書講了什麼?

這個環節的難點在於:營銷編輯既要把書中的大致情節、結構和精華展現給讀者,又不能全部都拿出來給讀者看,得留一點料等讀者買了書自己挖掘。

看看亨利·希金斯是怎麼介紹《源氏物語》的吧,不知道你,反正我看完介紹之後很想買一本來看看:

《源氏物語》其實包含兩段故事。第一個帶有美麗的哀愁,佔了全書五十四章中的四十章,講的是源氏的人生與情史。他才華洋溢又英俊挺拔,集男子「光明」之美善於一身。源氏是天皇與其妾所生,天皇相當愛護源氏,也亟欲將皇位傳給這個皇子,但他明白此舉絕不會為宮廷朝臣所接受,故賜姓「源」,並將其降為臣籍。源氏在官場上一路平步青雲,手腕相當高明,最重要的是他也是情場高手。他時常捲入愛情的糾葛中,不時也會像獵人一樣潛行尋找獵物。但他極為善感,是故常對人生感到失望,覺得人生雖有愛卻也充滿悲傷。源氏就這麼鬱悶到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完全「空白」,象徵源氏死了,下一章開頭就說:「他的光輝消失了,後代子孫沒有一人能相提並論。」第二段故事於焉展開,主要是講源氏死後宮廷朝臣的百態。後半的內容也是在質疑如此繁複的朝臣階級能撐多久。萬物易逝一直是日本藝術文化的核心(想想櫻花盛開不過數日便迅速凋零所帶來的意象)。紫式部這本小說,便明顯體現了曇花一現之美。

2 這本書口碑如何?

買書的人當然注重口碑。拿《聖經》來說,在除了教徒外,有誰想去買一本來看看嗎?但亨利·希金斯的這番話也許會讓你有點心動:

據估計,《聖經》每年發行量約兩千萬本,《聖經》節錄版的發放數量更有六億本之多。整部《聖經》已翻譯成約四百種語言,其中部分章節甚至已譯成兩千多種語言。大家看看這些數據就可以有個概念: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經授權的譯本有六十種語言,而我在前一章提到莎翁作品已經翻譯成「眾多」語言,所謂「眾多」大概是八十到一百一十八種之間。

「比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賣得還好的書到底講了些什麼?我得買來看看」,也許你讀完上面的話會有這樣的想法。

3 讀了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什麼?

作為讀者難免會在買書之前仔細想想這個問題,讀了這本書,我會變得更好嗎?而營銷編輯就要通過文案告訴他們:是的,你會變得更好。具體來說,我們要告訴讀者:你會掙更多的錢/你會活得更健康更幸福/你會更有知識/你會收穫快樂。

如果你在賣一本詩集,那你一定要在營銷文案中告訴大家:

詩能做到的,便是重塑過往經驗,讓人更了解原本熟知的事物。詩教導讀者如何看得更仔細。維多利亞時代詩人霍普金斯借用了中世紀哲學家鄧斯·司各脫的觀點,也就是「此」(thisness)的概念,以突顯物體獨一無二的個體性。例如,注視著一朵花時,霍普金斯會非常清楚他看的是這朵花,而不是其他花。他的詩作中,隨處可見他對個體的專註,所以他觀察到猶如「絲綢袋子」織成的雲、彷彿「發光市鎮」的滿天星斗、辛勤農夫「濕透的腰際」。

讀詩就像是一種順勢療法,藉由攝取微量致病藥物,便能抵禦病毒,基本上就是「以毒攻毒」的概念。這個觀點早已不新奇了。作家喬治·普登漢姆在四百多年前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把詩人比作「醫生」。「若能從容地悲傷,也是件樂事」,難過的時候,「悲傷本身」也有助於「治癒心病」。

要麼乾脆就像《如何讀懂經典》一樣,把這些實用的小知識單獨拎出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