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先天綜合判斷?
先天綜合判斷來自休謨關於綜合判斷與分析判斷的區分。在休謨那裡,分析和綜合判斷的區分等於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
康德增加先天綜合判斷目的是建立新的形而上學。分析和綜合判斷只是邏輯形式上的區分,而不涉及判斷的內容和性質。所有的分析判斷在性質上都是先天的、必然的,所有的綜合判斷在內容上不一定是後天的,性質不一定偶然的。判斷的邏輯形式與它們的內容和性質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不能混為一談。
內容 | 性質 | 邏輯形式分析判斷 | 邏輯形式綜合判斷 |
先天判斷 | 必然真理 | 是 | 是 |
後天判斷 | 偶然真理 | 否 | 是 |
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
從哲學史看,康德關於先天綜合判斷是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綜合。經驗論只承認邏輯和數學的判斷是先天必然真理,他們把綜合判斷等同於後天的偶然判斷;唯理論把天賦觀念作為知識的基礎,天賦觀念不僅表現為數學和邏輯的判斷,而且也表現為某些關於經驗事實的判斷。康德不贊成經驗論把綜合判斷歸結為偶然真理,這不等於否認經驗知識具有普遍必然性。他認為某些關於經驗事實的判斷也屬於先天的必然真理。康德看到唯理論天賦論的兩個缺點:1.唯理論者所說的天賦觀念有任意性,每個唯理論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天賦觀念,卻沒有關於此的統一標準;2.他們把知識的基礎歸結為天賦觀念,卻沒問天賦觀念的基礎何在,關於天賦觀念的假設是獨斷的。
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實質是:經驗知識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最後依據是什麼?康德認為經驗知識的普遍必然性表現為先天綜合判斷,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哪些判斷如此?為什麼能夠給予經驗普遍必然性?
關於第一個問題,康德說,經驗知識中的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斷都是先天綜合判斷。先天判斷是那些為經驗提供必要前提的知識要素,先天是一個邏輯概念,不是時間概念。把先天定義為普遍必然性是因為只有具備普遍必然性的判斷才能是經驗的前提。先天的因素和後台的因素共同構成了人類可能具有的經驗。經驗知識就是經驗。
作為經驗知識的普遍必然前提,先天綜合判斷分為:數學判斷、自然科學的基本判斷和形而上學判斷。
純數學何以可能:康德把數學判斷歸於綜合判斷,數學判斷的要素沒有分析判斷的主詞和謂詞的邏輯關係。直觀不等於感性經驗,否則得到的就是後天綜合判斷。
純自然科學何以可能:自然科學定律都屬於先天綜合判斷。事物原因和結果的普遍必然聯繫的命題也是先天綜合判斷。這些概念的普遍必然聯繫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以外的東西。
形而上學作為人類稟賦何以可能:康德說,傳統形而上學的判斷確實表達了基本概念或範疇直接的普遍聯繫,這種聯繫不是依靠詞義分析得到的。傳統形而上學判斷在先天和綜合兩方面都符合先天綜合判斷的特徵。關鍵傳統形而上學的判斷沒有拓展人類的知識,也不能為知識提供可靠的基礎。康德認為,形而上學的判斷之所以能夠解釋基本概念或範疇之間的普遍必然聯繫,乃是出自某種深刻的純粹理性的根源。
康德對形而上學的態度是批判性和建設性的。他希望未來的科學形而上學判斷也是先天綜合判斷,將為人類的知識和一切理性活動提供堅實的基礎。構成形而上學的先天綜合判斷也有一個何以可能問題,就是形而上學作為科學何以可能。
上述何以可能回答的是先驗哲學的任務。他明確區分了先天和先驗:一切先驗的東西都是先天的,具有普遍必然性。先驗的意義是可能性條件。當人們問知識何以可能就是在問知識的先驗基礎問題,解答這些問題的判斷是先驗判斷,先驗判斷構成先驗哲學。康德的批判哲學就是先驗哲學體系,這種體系分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兩個部分。理論哲學分:《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輪迴答純粹數學何以可能;先驗知性論回答純自然何以可能;先驗理性論回答行為上學作為人類稟賦何以可能,又部分回答形而上學作為科學何以可能。這裡部分指行為上學作為科學的理論基礎這部分,科學的形而上學還有道德形而上學這部分。對道德形而上學的部分則是實踐哲學的主要內容。
先驗感性論
感性直觀
康德把人的感性定義為通過被對象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感性是一種接受能力;感性產生表象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受到外部對象的刺激,二是對所刺激對象作出適當的反應。康德把刺激感官的對象稱為物自體,把感性接受的表象稱為感性直觀,而把感性對物自體的刺激反應稱為直觀形式。感性不完全是消極的接受力,感性認識也不等於被給予的感覺材料;感性的積極作用在於能夠提供一種認識形式,把被給予的感覺材料組織為有條理、可被認識的經驗。直接被給予的感覺是因人而異的,不固定的,我們甚至不能確定的說它們是什麼;一旦能夠確切的說他們如此這般時,我們表達就不是當下的感覺,而是人們所公知的感性認識。康德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做出了感覺和知覺的區分:感覺是不可用言語表達的,因而是不可認知的,知覺是用判斷表達出來的感性經驗。表達的不是通過各種不同感官刺激而產生的形形色色的感覺,而是這些感覺材料的綜合。知覺判斷所對應的認識即感性直觀,而感性用以綜合感覺材料的能動性就是直觀形式。
康德把傳統形而上學關於質料與形式的區分運用於認識論。在先驗感性論中,他首先把感性直觀分成質料和形式兩部分:感性直觀的質料是被給予的感覺材料,它們是後天的,只有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產生;感性直觀的形式是先天的先於感覺存在的。它們的作用使得感覺能夠被認識成為感性經驗。在感性經驗的可能性的意義上,直觀形式又是先驗的。
空間和時間
感性直觀的先驗形式本身也是一種直觀,一種先天的但仍是感性的直觀——感性純直觀。人類所具有的感性純直觀分時間和空間。他對時空的純直觀性質的論證叫形而上學說明。對時空所具有的純形式功能的論證被稱為先驗說明。
為什麼說空間純直觀?形而上學說明理由:1.空間是我們關於外部事物的位置關係的先決條件,而不是相反;2我們可以想象沒有事物存在的空間,卻不能反過來。這兩點說明空間的先天性。3空間關係不是概念之間的推理和概括關係,而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我們關於空間的觀念是一個單一的整體,它先於空間的每一部分決定著部分的性質;空間不同部分之間,乃至空間整體和部分之間沒有質只有量的差別。4.正因為對全體的直觀與對它的部門的直觀在性質上是相同的,空間具有特定的外延;對空間的直觀融合了無數對象且可以延伸。空間是感性純直觀。
另外,時間的單向度不是從經驗中得來的,而是我們想象經驗事件的前提,這一點也證明了時間的先天性和純粹性。時間與空間還有不同的一點就是空間是外感官的形式,而時間是內感官的形式。
為什麼說時間是感官直觀的純形式?先驗說明的中心意思是空間是幾何研究的對象,空間的純直觀的性質使得幾何學的先天綜合判斷成為可能。時間是代數研究的對象,時間的純直觀的性質使代數的先天綜合判斷成為可能。時空純形式使得數學所能反應的一切感性直觀都成為可能,它們因此是感性直觀的可能性條件即直觀的先驗形式。數學之所以對人類知識和經驗有如此重要的意義,正是因為它以時空的純形式來統攝感覺材料。
先驗唯心論和經驗實在論
什麼是先驗唯心論?先驗形式不是物自體的性質,而是人類認識的主觀形式。時間和空間只是人類的直觀主觀純形式,只有那些有限的存在者的直觀形式都是時間和空間;或許與人類不同的有限存在者另有不同於時空的感性直觀形式;但我們不能確定這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時空只是人類的感性直觀形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形式。先驗實在論者把時空作為不依賴人的主觀認識的客觀存在或物自體的自在形式(幻相),他們把人類所特有的主觀性混淆為事物固有的客觀性。康德的時空觀是先驗唯心論,因為他一方面強調時空先驗性,還強調時空的主觀性。時空不能脫離人的認識而獨立存在。
經驗和先驗屬於不同層次,經驗的對象是物自體,對我們是顯現是現象,而物自體則是不可經驗的先驗對象。時空是一切現象所具有的特徵或形式。時空是所有一切現象的先天的形式的條件。人類認識的主觀條件同時也是在人類經驗中顯現出來的對象的客觀形式,或者說,是對象得以向人類的顯現的客觀條件。
康德的先驗論是先驗唯心論和經驗實在論的結合,他總是一方面強調人類認識的形式是先驗、主觀的,另一方面堅持說,主觀形式只有在被運用於感覺材料的情況下才是有效的,才能成為決定經驗的先驗條件;脫離了感覺材料的純形式不能成為人類知識的一部分,不能表達為先天綜合判斷,因而不是先驗哲學的內容。
先驗知性論
如果沒有感性,則對象不會被給予;如果沒有知性,則對象不能被思考。沒有內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沒有概念的直觀是盲目的。
康德把人類知識分為感性和知性。感性提供直觀對象,知性則以概念思考對象。知性也分為質料和形式,知性的質料是感性直觀,知性的形式也是先天的純形式。
先驗範疇的形而上學演繹
知性的純形式是範疇,因為知性是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能力,它的內容都包含在最一般的概念——範疇之中。形式邏輯的判斷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線索,因為判斷是概念的鏈接,知性也是邏輯思維的能力。邏輯判斷的形式與知性的形式直接必有一一對應的關係,有多少種邏輯判斷,就會有多少範疇。從邏輯判斷的形式推導出知性範疇就是範疇的形而上學演繹。
量的判斷 | 質的判斷 | 關係的判斷 | 樣式的判斷 |
全稱判斷 | 肯定判斷 | 直言判斷 | 或然判斷 |
特稱判斷 | 否定判斷 | 假言判斷 | 突然判斷 |
單稱判斷 | 不定判斷 | 選言判斷 | 必然判斷 |
量的範疇 | 質的範疇 | 關係的範疇 | 樣式的範疇 |
統一 | 實在 | 實體與屬性 | 可能或不可能 |
多樣 | 否定 | 原因與結果 | 存在或非存在 |
整體 | 限制 | 作用與反作用 | 必然或偶然 |
知性範疇是形式,是先天的、純粹的,不能從經驗中得來,不能用歸納法推導範疇,只能枚舉出孤立的、零星的、不完整的範疇。知性範疇只與邏輯判斷的形式有關,而與判斷的內容無關。從邏輯判斷的形式推導出知性範疇,保證了推導出範疇的純粹性和完整性。
範疇的先驗演繹
知性純範疇為什麼是人類思考經驗對象的先驗條件。
A版演繹從人的知性的綜合能力開始。當感性直觀的雜多材料呈現在知性之前,知性的工作就是對這些材料加以比較、歸類、連接和整理。他把知性的綜合過程分為領悟直觀的綜合,想象再現的綜合和概念認知的綜合。康德把知性綜合過程達到的結果稱之為先驗對象。它之所以是先驗的,首先是因為先驗演繹所談及的綜合是先驗綜合,先驗綜合是經驗綜合的根源。我們日常的領域、想象和概念之所以可能,正是因為我們具有與之相符的先驗綜合能力。先驗綜合所能達到的統一對象即先驗對象使得我們能夠用一個概念來概括一個統一的對象,康德用先驗對象X來表達先驗綜合所具有的沒有具體指稱的統一性。
A版演繹的主要內容是對知性綜合過程的描述。康德雖然區分了先驗的與經驗的綜合,但對先驗綜合的描述不可避免地要參照實際的心理過程,這給人以強調心理經驗作用的印象。他把先驗對象解釋為綜合構建出來的結果,這屬於主觀主義的立場,A演繹也稱為主觀演繹。
B版演繹直接從先驗自我與先驗對象的對應關係開始。首先肯定,我思是先驗統覺,即把形形色色的直觀材料統一為一個概念的綜合能力。只有當我意識到,所有感性直觀材料都是我的,它們才能成為自我意識的內容,才能成為自我意識的一個統一對象。
統覺的統一性是人類知識的最高原則。首先,康德強調統覺的綜合能力,統覺的統一性原則表達為分析命題,即所有我的表象都屬於自我意識。只有在自我意識能夠把所有我的表象綜合為一個統一體的情況,我才能意識到這些表象都是我的。綜合先於並高於分析。康德通過自我意識可能具有的實際功能,來奠定自己理論的基礎。康德把自我意識作為綜合統一的能力。統覺的綜合統一性是在對感性直觀材料的多樣性施加的過程中表現出來並得以實現的。沒有脫離感性認識的思想屬性,更沒獨立於意識活動外的精神實體。
從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出發,康德進而建立了自我意識的客觀統一性。客觀在這指普遍必然性。一切被自我所意識到的表象都按照某種普遍必然的方式被連接在一起。邏輯判斷反應的正是自我意識的綜合統一功能,判斷的形式反應的正是自我意識綜合統一的普遍必然方式。我們已知的判斷形式與知性範疇具有同樣的普遍必然性,因此,呈現在自我意識中的一切感性直觀材料都被知性範疇所連接,由此綜合得到的經驗知識是客觀有效的。
康德說,除了被應用於經驗對象之外,範疇在知識中沒有其他的用途。B版演繹的結論強調,範疇綜合的感性直觀是普遍必然的知識,被範疇所統攝的經驗對象具有客觀實在性。B版也就是客觀演繹。A版演繹和B班並不是表達兩種不同立場的版本,差異只是A版著重於知性的綜合過程的心理描述,從綜合過程中構建出經驗對象的客觀性;而B版演繹則把綜合功能作為知性的最高原則,並從這一原則中直接引申出自我意識的統一性和範疇的經驗客觀性。當康德在說明人的認識形式的先天性和主觀性時,他的立場是先驗唯心論,當他說明這些形式在經驗中普遍必然的應用時,他的立場是經驗實在論。
人為自然立法
康德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明確說,自然界的最高法則必然在我們心中即在我們的理智中。人為自然界立法,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達到的一個重要結論。我們一般把事物之間的普遍必然聯繫稱為法則,但康德說,這些聯繫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範疇所具有的。另一方面範疇不能被運用到物自體,只能被運用於現象。我們所經驗到的一切現象都服從於範疇的綜合作用,它們被範疇綜合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現象界的整體即自然界;範疇加以上的法則即自然規律。
人為自然界規定法則不是自然科學中的具體的定律,這些定律必須經過經驗才能被發現和驗證,而先驗範疇規定的一般的自然法則表達為先天綜合命題,它們的真理不依賴於經驗,並且能夠反過來賦予經驗以普遍必然性。
先驗理性論
先驗理念
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由感性到知性,再由知性到理性。知性和理性都是邏輯思維的能力,但以不同的邏輯形式為思想的途徑。與知性相對應的邏輯形式是判斷,因而可以從判斷形式推導出知性範疇。與理性相對應的邏輯形式是推理,從推理的形式可以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傳統邏輯的推理形式是直言三段式、假言三段式和選言三段式。直言三段式所指向是一個自身不再是賓詞的主詞,靈魂;假言三段式指向是一個不再以任何事物為條件的前提,世界;選言三段式則是一個自身不再是部門的整體,即上帝。靈魂世界和上帝是理性思維的最高概念,即先驗理念。如果理念被當作形而上學研究的客觀對象,他批判之;如果理念被理解為知識系統的導向原則和道德體系的公設,他肯定之。
先驗幻相
人的理性具有把理念作為知識對象的自然秉性。先驗理念是理性攀升的結果,是人類理性的自我創造,它們只是符合三段式推理的上升趨勢,並不與任何感性直觀相符合。把範疇運用於理念,犯了兩個違反康德認識論原則的致命錯誤。第一,範疇只有經驗的使用,只能被運用於感性直觀;把範疇運用於經驗之外,是非法的超驗的使用,產生的結論沒有客觀有效性。第二,範疇所適用的對象都是可知的對象,當範疇被誤用於理念時,理念也同時被誤解為知識的對象,但實際上,理念根本不是時空中的對象,不可能被認識。把不可認識的理念誤當作知識的對象,這是一種幻覺,而且是理性難以避免的、經驗不可糾正的幻覺;其結果是把先驗理念變成了先驗幻相。
傳統形而上學的錯誤根本在於以先驗幻相為研究對象。與三個先驗理念相對應,形而上學分為理性心理學以靈魂為對象、理性宇宙學以世界為對象和理性神學以上帝為對象三個分支。康德區分了先驗和超驗兩種不同意義:先驗是經驗的先決條件,並且是現實經驗中的普遍必然因素;超驗則是完全與經驗無關的、不可知的領域。形而上學的對象既不是經驗對象,也不是先驗形式,而是超驗的領域。
理性心理學的悖謬
理性心理學的前提是靈魂是一種實體,知識是對象。理性心理學的悖謬存在於論證靈魂是實體的三段式推理之中。
大前提:實體是只能作為主體而被理解的東西
小前提:靈魂是一種只能作為主體而被理解的東西。
結論:靈魂是實體。
康德在範疇的先驗演繹中已經說明,自我意識或先驗自我是先天綜合的功能,而不是精神實體。他揭示理性心理學悖謬的關鍵所在。實體只能被運用於感性直觀,指經驗對象的獨立存在,這是在客觀意義上所說的主體,必須認識的主體——先驗自我嚴格地區分開。理性心理學混淆了這兩個概念,把作為思維主體的靈魂作為實體來研究,造成了理論前提的根本錯誤。
理性宇宙論的二律背反
1.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限的。
世界在世界和空間上是無限的。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單一的東西構成的。
沒有單一的東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複合的東西構成的。
3.世界有出於自由的原因。
沒有自由,世界的一切都是被決定的。
4.世界的因果系列以一個必然存在者為第一因。
沒有絕對的必然存在者,世界的最初原因是偶然的。
理性神學的理想
按康德的區分,理性神學包括自然神學和先驗神學,自然神學提出關於上帝的物理學——神學證明和倫理學證明,先驗神學提出宇宙論證明和本體論證明。康德在實踐哲學中有條件地接受了倫理學證明,而在理論哲學中排拒了另三種證明。
康德指出,關於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論證明有三種可能:一是從具體經驗上升到一個外在的最高原因,這是物理學的路勁;二是從關於個別存在上升到必然存在的原因,這是宇宙論;三是從對上帝概念的分析得出上帝存在的結論,這是本體論證明的做法。本體論證明是其他的基礎。
本體論證明所分析的是上帝的是者,得出結論,上帝是是者,而不應事實行第存在。1.是不是一個真正的謂詞,它不是可以加在一事物的概念上的概念。2.系詞的作用是在思想中連接主詞和謂詞,而不管這樣的聯繫是否存在。物理神學所說的最高原因和宇宙論證明中的必然存在實際上都是是者,而不是實際的存在。
形而上學何以可能
康德指出,理性作為自然稟賦,並沒欺騙我們。理性是尋求知識的最高的統一綜合能力,理性不滿足於知性所能達到的範疇、規則的統一,沿著綜合方向繼續上升,企圖用最高理念和原則把知識的各部門綜合為完整的體系,這是理性的自然傾向,也是合理正常的。理性和知性一樣是一種自發的能動力量,沒有力量能夠阻止理性對知識所進行的綜合。先驗幻相和傳統形而上學的種種謬誤和矛盾,只是人們誤用和濫用理性造成的結果,不能歸咎於理性本身。只要理性還要對經驗知識進行更高的綜合,就會有反映理性的這種自然傾向的形而上學的存在。就是說,形而上學作為人類的自然稟賦是可能的。
為了說明理性對自然科學的建設性作用,康德區分了理性的超驗的作用和導向的作用。兩者差別在於,前者以教條的態度使用理性,把知識擴大到經驗之外,認為理性能夠建立關於物自體的知識,後者以假定的態度使用理性,認為理性的理念只是知識體系的指導性原則。對形而上學的原則持假定的態度一方面避免了教條主義的態度,還避免了懷疑論的立場。但形而上學的規則能否建構出一個形而上學的科學體系?康德並沒有從根本上擺除矛盾。康德人為惡,理性的指導原則只是對已有的經驗知識起綜合統攝作用的最一般的科學假說,要隨經驗知識的變化而變化。
康德建立了一個富有獨創性和充滿時代精神的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他做出了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區分,他認為,理論理性如果脫離經驗,則對知識毫無用途;實踐理性如果不能擺脫感性經驗,也對實踐毫無作用。他的第一批判題為純粹理性批判。其實際是對純粹的理論理性的批判;第二批判題為實踐理性批判,實際上是針對不純粹的實踐理性的批判。兩者批判的對象不同,要闡明的重點不同。第一批判的重點是限制理論理性在知識範圍中的運用,但正如他自己宣稱的那樣,限制知識的範圍,是給信仰留下底盤。信仰的地盤屬於他的道德形而上學,這是實踐理性開闢的新領域。
實踐哲學
自由的概念
對康德而言,理性是一種自發的能動力量,如果理性能夠不受任何外在於自身的因素約束,這樣的理性就是純粹的。純粹理性的意義就是自由。在自然領域,一切都是被決定的,理性只能服從決定論和自然規律,但在實踐領域,理性是自由的,不為任何外在東西所決定的。自由是道德活動的先決條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覺的而不是被迫地行善;唯有自主自覺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被迫做出的事情,既不是善也不是惡。
善良意志
作為理性存在者的自由,使得道德成為可能。人的 自主自覺的道德行為,使人成為自由的主體。康德放棄了先驗演繹的形式,直接從自由概念開始。自由是不受限制的,它本身就是無條件、絕對的。自由是實踐理性的直接現實,不存在何以可能的問題。
自由的倫理意義就是善良意志。自由的無條件性的一個意義是無外在的目的,否則,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不得不為目的服務,為目的制約,這樣也就不成其為自由了。換而言之,自由就是以自身為目的的活動。
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為目的的意志。如果意志不以善良為目的,那即使它做出了趨善避惡的選擇,也不是自由的。康德賦予自由的否定含義是:因擺脫了經驗的約束而自由:他賦予自由的肯定含義是:為了自身而自由。善良意志以自身為目的,就要以擺脫了一切經驗因素的理性規則為指導。服從規則與自由不矛盾,因為善良所服從的是自身的理論,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的規則,即自律。善良意志自己立法自己守法,即道德自律。
絕對命令
善良意志的自律被稱為絕對命令。絶対命令是相對於假言命令而言的。假言命令以如果。。那麼的句式表達,條件句式表示目的,結論分句表示手段。假言命令要求人們按照目的與手段的關係來行事。假言命令是以經驗為基礎的。這表現為,第一,目的與手段的關係和因果關係一樣,是通過經驗而被發現的;第二,條件分句表達的內容是感性的要求或慾望,結論分句則指出滿足這些慾望和要求所必須採取的行為,這種行動不是意志的自由選擇,而受感性條件所束縛,因此不是出於善良意志的道德行為。
絕對命令以直言句式表達,它沒有條件句。一切以自身為目的的合理要求,都有普遍形式。任何行為規則都是主觀的,都是以我自己的判斷為依據的,但我的判斷同時必須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絶対命令具備合理性、普遍性好自足性,是理性的自律。
絶対命令有兩條推論,一是始終把人當作目的,而不能把人當作工具;二是每一個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絶対命令的一般內容把啟蒙時代提倡的人的自由平等博愛等要求提高到道德形而上學的高度,是人道主義的時代精神的高度哲學概括。
道德公設
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為了讓至善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道德理想,僅僅靠絕對命令是不夠的,還需要輔以道德公設。道德公設的作用在於使人確信能夠達到至善,從而激勵道德勇氣和信心,培養向善的道德情感和習慣。道德律與道德公設屬於兩個不同的層次:前者是基礎,是主幹;後者是應用,是輔助。道德律是完全依靠理性建立的,被置於牢不可破的基礎之上;道德公設也有理性依據,但同時要兼顧感性因素。道德公設比科學假設有更高的確信性。
道德公設有三條:1.道德公設是意志自由。人們唯有相信他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夠正確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做出自由的選擇,他們才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達到至善的目標。
2.道德公設是靈魂不朽。人必須相信靈魂是不朽的,他即使在身後也可以做出不懈的、連續的努力,直至達到目標。
3.上帝存在。人必須相信一個全善的主宰的存在,並且這個全善者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懲惡揚善的能力。康德通過第三條,恢復了上帝存在的倫理學。
理性宗教
在道德形而上學部分,康德實際上取消了上帝作為道德律的立法者和頒布者的地位,宗教信仰不再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礎。康德的思想秩序是理性第一,信仰第二,道德第一,宗教第二。
康德認為原則說是一種性惡論。康德同意人天生是惡的,他區分了意志和意欲。人的意志是善良的,但善良的意志並不能做抉擇,能做抉擇能力的是意欲,意欲有自覺和自發兩種狀態:它既可以接受善良意志的指導而自覺的趨善避惡,也可以按照感覺提示而趨樂避苦。意志和意欲都是天生的秉性,善良意志是稟賦,意欲的自發性是傾向。人雖然因善良意志而認識到絕對命令的普遍性和合理性,但卻因意欲的自發傾向而不能自覺地服從道德律。人雖然因善良意志而認識到絕對命令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卻因意欲的自發傾向而不能自覺服從道德律。基督教原罪說所說人性的墮落就是意欲自發傾向的直接後果。
按照康德理論,人屬於兩個世界,他在感覺世界受經驗規律的決定,在理智世界遵守道德律。人認識到道德律的絕對性而無力把它作為自律,因而對於道德律有一種崇高感和神聖感。被升華和神化的道德律成為超驗的原因。當人的意欲擺脫經驗的因果關係而接受超驗的原因的影響時,他就從經驗世界皈依了理智世界,他的道德情感感受到神聖力量,上帝被想象為神聖規律的立法者。宗教情感和信仰便如此從道德情感中產生了。
人性的軟弱使人感到無力實現皈依,於是產生了救贖和恩典的信仰。康德把救贖和恩典的作用解釋為對人的道德努力的補充或成全。神聖的宗教情感和信仰對於道德實踐起到激勵推動作用,並落實為具體的道德行為,但絕不能代替道德上的努力。宗教信仰的補充或成全作用還體現於教會的作用。教會的集體力量彌補了個人的不足,教會的精神力量來自它的道德屬性。因此教會才是在神聖道德指引下的道德團體。
判斷力判斷
康德在《判斷力》判斷中認為,判斷力是一個處於知性和理性之間的中間環節。判斷力不是一種獨立的能力,包括三種不能再從一個共同根據推導出來的機能:認識能力、愉快和不快的情感和欲求能力。判斷力中的認識能力又分為兩種,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知性使用範疇思考感性直觀,用自然法決定經驗,屬於規定判斷力。而判斷力批判考察的另一種判斷力為反思判斷力。反思判斷力不是從範疇、法則出發來決定特殊事物。而是從特殊的事實和情感出發尋求普遍目的。反思判斷力綜合了知、情、意的因素,在必然和自由、自然界和道德界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
康德把反思判斷力分為審美判斷力和合目的性判斷力。審美判斷力是按照某個規則、而不按某個概念來評判事物的特殊能力,它與趣味或鑒賞相關,用愉快和不快的情感,評判審美的、感性的對象,而合目的性判斷力按照以邏輯方式,藉助知性和理性的概念來評判自然界事物整體和目的。
康德從審美和道德的關係入手溝通自然和自由的關係。他認為,美的東西是善的東西的象徵,心靈在普遍贊同的情感中意識到一種超越快樂的高尚和升華、美感和崇高感在人的本性中,是趨向道德情感的素質根基。
在自然界有無目的的問他上,存在著目的論與機械論的二律背反,知性和理性不能解決這個理論矛盾,只有把人看作目的本身和自然的目的,才能判斷世界萬物的合目的性。當人自由地實現了道德自律和至善,第一批判揭示的自由與必然的矛盾,第二批判揭示的理性存在者於經驗世界中的存在者的矛盾,以及第三批判揭示的人與自然的矛盾,都會得到和解。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