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注】戰場上前後方的「無縫對接」就靠ta了!

2013年11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我軍啟動軍人保障標識牌設計研製工作,經過技術攻關、聯合研製和在陸軍部隊小範圍應用,目前已完成相關產品的研製和聯調聯試。據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報道,我軍軍人保障標識牌在部隊試驗試用全面展開,軍人保障標識牌將成為我軍官兵平戰時辨別身份的重要標識

標識牌自述

軍人標識牌主牌及無源副牌

我是人民解放軍軍人保障標識牌,出生於2011年,那時候叫「軍人保障卡」,現在咱升級改名了,家族也壯大起來,新成員小巧耐用,不僅兼顧平時,更適合戰場環境下佩戴使用。

我主要由主牌副牌兩大類構成,主牌為金屬材質,具有抗爆破衝擊和耐高溫等特性,表面蝕刻人員姓名、血型、保障號等基本信息,背面蝕刻二維碼支持快速光學識讀,可以作為佩戴者的身份標識。

副牌又分為無源和有源兩種,無源副牌內置射頻晶元,存儲人員基本屬性、保障數據、指紋特徵和數字證書等,支持面向個人的身份識別、供應保障等多種應用,不僅與軍人保障卡保持技術體制兼容,還增加了戰時電子傷票存儲功能,更加強調向實戰化聚焦。有源副牌含有射頻晶元,以及通信、定位、體征監測和其他感測模塊,主要考慮腕帶式佩戴方式,除具備無源副牌基本功能外,還支持定位、授時、無線通信、運動、方位、心率、體溫、高度、氣壓等多樣化功能,滿足平戰時人員佩戴使用要求。

▲腕帶式有源副牌

主牌和副牌可以根據軍兵種人員崗位職能特點,或結合作戰樣式以及非戰場軍事行動任務組合配發。我還配有專門識讀設備,用於讀寫牌內各類信息,分為固定式和手持式兩種。手持式用於野外機動、單兵攜帶場合或配發分隊指揮員使用,可通過無線、北斗或接入電台等多種方式,實現與戰術後方信息系統的實時數據傳輸。

▲手持式識讀設備

我作為戰術後勤保障需求感知的前端,不僅兼容軍人保障卡平時各項應用功能,還可以在戰時感知人員傷亡位置、時間與傷情,為制定醫療支援優先順序、後送程序提供信息保障。可以感知戰場軍用物資、彈藥消耗數量和裝備器材損害信息,為制定戰鬥勤務支援補給程序、裝備器材調整更換與維修優先順序提供信息保障。特殊情況下,運用我提供的搜尋定位功能,還可以實現在一定戰場範圍內的人員搜尋,為及時發現救治傷員爭取時間。

試點見聞

▲戰場通過手持終端精準定位傷員位置。攝影:李書進

▲衛生員通過軍人標識牌精準定位傷員位置。攝影:李書進

▲醫護人員迅速作用手持終端查驗傷員信息。攝影:李書進

▲演練現場,醫護人員通過軍人標識牌精準施救。攝影:李書進

標識牌來了,「李雲龍」笑了

【試用單位】陸軍第27集團軍某旅

官兵受傷后可以「一鍵呼救」

隨著信號彈升空,第27集團軍某旅冬訓場上,一場野戰救護演練拉開序幕。隨隊衛生員楊雪凡拿出一部手持機,打開定位程序,密切關注前方發來的呼救信號。

突然,一陣急促的「滴滴」聲響起,楊雪凡手持機的地圖上出現閃爍的紅點。循著定位方向,他背著戰場救護包快速躍進,十幾分鐘后找到腿部「受傷」的下士石凱,立即對其展開清理包紮。

包紮完畢后,楊雪凡從石凱懷中拉出他的標識牌,用手持機一掃,石凱的個人信息立即在屏幕上彈了出來。他將受傷時間、地點、受傷部位等信息錄入到手持機中,並同步寫入標識牌中。

「較之以前,戰場救護效率大幅提升。」該旅保障部部長李學峰介紹說,以往搜救演練,傷員都是通過對講機或呼喊報告位置呼救,報告的也是概略位置。在傷情較重、地形陌生的情況下,傷員若無法報告所在位置,搜救工作就不能精確定位,把寶貴的搶救時間浪費在了搜尋上。

軍人保障標識牌試用后,官兵在戰場上有了自己的救生「定位牌」。記者了解到,軍人保障標識牌系統共由主牌、有源副牌、無源副牌和應用系統組成。主牌和無源副牌由金屬牌構成,上面刻有所屬人的姓名、軍銜、血型、編號;副牌內含晶元,可存儲讀取持有人身份等救治信息。有源副牌類似一塊腕錶,可以測量心律,發送呼救信號和所需補充物資信息;軍人保障標識牌應用系統是一部類似手機的手持機,可以接收定位呼救信號。

精準定位的同時,軍人保障標識牌應用系統還能精確收發急救物資信息。演練中,下士郝宇忠「腹部中彈」無法行動。只見他輕輕一點有源副牌的呼救按鈕,並在攜帶藥品物資中輸入一副擔架。很快,衛生員楊雪凡帶著兩名戰士趕來,剪開迷彩服、止血清創、支開擔架,直接將郝宇忠放上擔架向後方抬去。

手術台多了「場外指導」

▲官兵佩戴軍人標識牌。攝影:李書進

郝宇忠被送到傷員集中點后,軍醫湯金波拿出手持機對著他的副牌一掃,「傷病信息」立刻出現在手持機屏幕上:腹部中彈出血、B型血、青霉素過敏史……湯軍醫立即讓人把他抬上手術台展開搶救。

演練間隙,湯軍醫對記者說,軍人保障標識牌中存儲了持有人的電子傷票,只需一掃,就能知道傷情病歷信息,救治的針對性更強、時間更節省。

方寸之間,便捷盡顯。巴掌大的手持機主屏幕上,有「傷票填寫」「信息統計」「傷票傳輸」等按鈕。點擊「傷票填寫」按鈕,系統自動彈出填寫菜單,傷型傷類、併發症、戰場急救記錄、受傷信息登記全部彈出,填寫起來十分方便。

電子傷票融入軍人保障標識牌,讓衛勤保障融入基於信息系統的作戰體系。戰爭年代,我軍的傷票就是一張紙,容易因筆跡潦草、摺疊磨損、雨水浸蝕而無法辨認。20世紀90年代初,我軍開始研製電子傷票系統,紙質傷票從一張手填表變成了一張可掃描的「答題卡」,但每次使用仍需要填寫個人信息並且不能彎折。

該旅十連四級軍士長唐博告訴記者,以前演練時,傷票很容易在跑動時弄皺弄丟。新一代的電子傷票信息被錄入了無源副牌,記錄方便、信息完善、易於分類,只需用手持機感應掃描,就能讀出數據、輸入傷情,避免了傳統紙質傷票帶來的信息缺損、數據丟失、救治機構間信息傳遞錯誤等問題。

前後方實現「無縫對接」

以往,傷病員到達後方醫療機構,由於沒有預先通知和準備,往往只能現場檢查、分類后才能救治,容易貽誤病情。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在作戰中負傷,被大家抬著一路衝到醫院,卻因為醫生不知病情、接診速度慢,他的部下大發雷霆,甚至大呼「要槍斃人」。

如今有了標識牌,「李雲龍」笑了。此次救護演練,儘管傷員傷病情不同,但後送救治都預有準備——

腿部受傷的石凱,在傷員集中點被「確診」為粉碎性骨折。經過軍醫簡單包紮,後方指揮所派彈藥車司機將他送到後方救治機構。記者跟隨車輛到達救護所,只見床位早已準備好,醫生查看了標識牌上的姓名,確認后直接將他推進了核磁共振治療室。

腹腔出血的郝宇忠,在手術止血后,湯軍醫呼叫救護車將他和另外兩個「重傷員」送往後方救護所。剛剛到達,就有護士主動迎上去,把他直接拉到手術台上。

該旅衛生隊副隊長曹鵬告訴記者,這些變化都源於傷員信息的提前傳遞。軍人保障標識牌系統融入戰術互聯網后,傷員個人數據、傷情和救護措施等信息,可以在營連、旅團及遠程醫療單位三級救治體系之間實時共享。在傷員還未到達後方救護所時,前方醫護人員就可將傷員的相關信息通過手持機發送給後方醫院。

後方醫院可根據前方傳回的信息,在傷員未到達時,提前準備床位、手術室、醫生。傷員到達后,通過讀取無源副牌實現快速分類、快速救治,實現了前後方救治機構的「無縫對接」,大大提高了戰場救護能力。

(第460期)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