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紐約年輕一代創意人的成長簡史

一位來自佛羅里達州的電影人在 Snapchat 邁出了事業的第一步。一位來自德克薩斯州的藝術家舉辦了一場跨性別者派對。一位來自北京的博物館創辦人剛剛踏出大學校門。

這些嶄露頭角的「新紐約人」,如今正在各自的領域中大放異彩。他們中有些人得益於良師的提攜或人脈的助力,成名之路一片坦途;其他人則白手起家,借社交媒體之力,從初露鋒芒到名聲大噪,每個步驟一一嘗過。

這是年輕一代的成名故事。時代何其寬容,他們何其幸運。

Grace Ahlbom

年齡 23 歲

家鄉 加利福尼亞州科特馬德拉市(Corte Madera)

住址 布魯克林區 Clinton Hill 的一套三居室公寓中,兩名室友分別是 Ahlbom 的高中好友和她在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的同班同學

成名之路 從藝術學院畢業一年後,Ahlbom 在攝影和多個藝術領域冉冉升起:她曾為 Jack Kilmer 和 Lukas Ionesco 等「星二代」演員拍攝大片,也曾與紐約 Still House Group 畫廊聯合辦展,最近還一腳踏進了時尚圈。在她的極簡主義肖像攝影中,主角多為身姿敏捷、因滑板運動而傷痕纍纍的少年。「我喜歡浪漫地假設像男孩一樣長大是什麼感覺,」大學就已出櫃的 Ahlbom 解釋道,「上高中時,我覺得很壓抑。我希望當時能更自我,而不是一味盲從。 我會和女孩們約會,或者穿著西裝去參加畢業舞會。」

人生轉折 在普瑞特藝術學院就讀期間,Ahlbom 順利成為 Ryan McGinley 的一名模特 —— 這位頗具影響力的攝影師曾記錄過無數紐約滑板手和塗鴉藝術家的身影。藉此良機,Ahlbom 參加了一場夏季演出。「我就赤裸地站在那裡,讓攝影師拍照,而且我還申請了一份工作。」她說。兩年後,Ahlbom 的畢業作品引起了時尚界和藝術界的極大關註:一件配備了1/4 U 型池,名為「Dig In Your Heels, Stick to Your Guns」的攝影裝置藝術。「我根本沒想到我做的事情這麼酷。」她說。

最新動態 3 月,Ahlbom 和 Julian Klincewicz 在日本東京的 Temporary Contemporary 畫廊舉辦了一場聯合展覽 —— 後者是一名藝術家和攝像師,過去曾與 Kanye West 及 Gosha Rubchinskiy 有過合作。展覽的主題為「純粹的慾望」,意在透過冰島的少年滑板手,探索男性的少年時代與慵懶氣質。

近期計劃 Ahlbom 為 Helmut Lang 拍攝了一組數字宣傳廣告,於今年夏天投放到網路和社交媒體上。另外,她還與 Dashwood Books 合作,發行了一本手工書,叫做《我們為什麼不能做朋友?》(Why Can』t We Be Friends?),內頁素材取自她在洛杉磯、紐約、雷克雅未克和東京等地的拍攝。

大受追捧的滑板熱 Ahlbom 的童年是在滑板碗池和 U 型池裡度過的,所以,當她看到這項運動盛行於大眾文化時,覺得很有意思。「滑板現在太流行了,」她解釋道,「連 Opening Ceremony 的門店裡都有 Thrasher(一個滑板品牌)的分區。我並不想妄下評論,我只是覺得這種現象太有意思了。」

Harris Markowitz

年齡 25 歲

家鄉 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市(Boca Raton)

住址 曼哈頓區 Kips Bay 的一套一居室公寓,滿屋子的波普藝術品,無不是他的 instagram 素材

成名之路 Markowitz 是 Snapchat 上的一名全職電影製作人。他獨闢蹊徑,專為可口可樂、Jolly Rancher(糖果品牌)、Shaquille O』Neal(沙奎爾 · 奧尼爾)等品牌和名人製作面向年輕一代的宣傳片,並於社交媒體播放。Markowitz 只用一台 iPhone 6s Plus 拍攝,並成立了一家名為 A Cereal Production 的視頻公司,朋友都打趣他是「下一個 Casey Neistat」。Neistat 是 YouTube 上的明星,也是 Markowitz 的偶像。「他證明了任何人都能做到。」 談及 Neistat 時,Markowitz 激動地說道,「你不一定非得有個當電影製片人的父親。就算出生普通人家,只要渴望在這個內容至上的領域取得成功就可以了。 」

人生轉折 兩年前,Markowitz 還過著「雙重生活」:白天,他是 Twitter 的一名品牌策劃;到了晚上,他就搖身一變成為獨立電影人,上傳一些以「瞬時傳送器」為主題的視頻,視頻的角色都是由他和朋友們扮演的。他的 Snapchat 賬號「markowitzh」逐漸積累了幾千名冬粉。後來,可口可樂出資,要求 Twitter 幫助其提升品牌的社交媒體形象,同事靈機一動,將 Markowitz 的短片上傳到了可口可樂的 Snapchat 賬號上。在其中一條視頻里,他和一個朋友爭相要把最後一杯可樂給他們共同的心儀對象。2016 年,Markowitz 離開 Twitter 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可口可樂便是他的客戶之一。

最新動態 今年 6 月,Markowitz 和他的製作搭檔 Harry Golden 為 RED 推出了一部定格動畫,該組織是一個旨在募集資金防治艾滋病的非營利團體。Markowitz 也為不動產估價公司 Zillow 製作了一些視頻和其他社交媒體內容。

近期計劃 「我們想做真正的電影製作人。」Markowitz 說,「我們可以將新時代的敘事方式和傳統的電影製作藝術結合起來。」這對搭檔目前正在籌備一個聽起來有些抽象、以播客為主題的系列紀錄片。據 Markowitz 介紹,他們的靈感來源於 Netflix 的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

名字的由來 儘管 Markowitz 對待自己的作品十分嚴肅(他自稱為 Snapchat 上的 Stanley Kubrick),他還是會流露出輕率的一面。在某一集《南方公園》(South Park)中,一個神似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角色奔走呼告,說自己對全球變暖問題「超級麥片(super cereal,cereal = serious,系模仿諷刺戈爾的口音,即對全球變暖問題十分嚴肅)」— — Markowitz 公司的名字 Cereal Production 就是從這句話演變來的,並沿用至今。

Bardia Zeinali

年齡 27 歲

家鄉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

住址 曼哈頓下東區 Eldridge 街,一棟 John Waters 式無電梯公寓五樓,公寓門前有一塊霓虹燈牌,上面寫著他的名字,還飾有幾隻粉色的塑料火烈鳥和一塊綠色的人造草皮地毯

成名之路 他曾擔任 Vogue 的視覺設計,嘗試迎合大眾審美。在 Vogue,他主要負責將 Anna Wintour 的一些低保真辦公視頻片段上傳官方 Snapchat 賬號,為 Beth Ditto 一類的女主唱們製作爆紅短片。今年 3 月,他從 Vogue 辭職,正式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我總是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也不知道要去哪兒,」他說,「我喜歡直接做,然後走一步看一步。 」他並不遵從人生規劃,但這一招似乎很靈。不久前,Dazed Digital 大讚 Zeinali 擁有「最棒的 instagram 賬號」。

最新動態 Zeinali 邀請演員兼歌手 Zendaya 出鏡,以「探索數十年的潮流變遷」為主題,拍攝了一段 90 秒的視頻,於今年6月首次在 Vogue 官網播放。這是他目前為止最燒錢的項目。Zeinali 表示,他至今仍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能與化妝師 Pat McGrath 和時尚編輯 Jorden Bickham 這樣的業內大咖共事。「能與他們合作,我感到非常驕傲。」他說。

近期計劃 眼下,Zeinali 正在討論為紐約說唱歌手 Junglepussy 拍攝 MV 的相關事宜。「如今,視頻的放映渠道多種多樣,音樂視頻應該會再次流行起來。」他說。

拉力賽車 Zeinali 身上的企業 Logo 比一台 NASCAR 賽車上的還多。他的文身包括《花花公子》的兔子,In-N-Out(美國西海岸一家地方性的連鎖漢堡店)的棕櫚樹,以及麥當勞的拱形「M」。除此之外,他左前臂上文了三個鐵絲衣架,左膝蓋上文著單詞「boho」,而「U.S.A.」則用泡泡體(bubble letter)文在了右側小腿后。「它們都代表著某段很棒的回憶,」他說,「但也都挺可笑的。」

Lexie Smith

年齡 28 歲

家鄉 紐約州哈德遜河畔的黑斯廷斯鎮(Hastings-on-Hudson)

住址 Smith 和她的男友一起住在皇後區 Ridgewood 的一棟老房子里,兩人共養一條寵物蟒蛇,這裡也是她的實驗廚房和工作室

成名之路 Smith 既是一名麵包師,也是一位藝術家。早前,她曾在 Café Henrie 和 El Rey Coffee Bar & Luncheonette 等紐約熱門餐廳做過糕點師,這些經歷讓她名聲大振。她不僅將麵包做成了雕塑藝術品,更懂得藉助個人 instagram 賬號「leche_smith」來展示它們。「通過這種方式,我希望讓大家認識到麵包也是一種值得珍視的觀賞藝術。 」她解釋說。雕塑完成後,Smith 還需在成品脫水、變質的過程中持續觀察,以確保不會造成浪費。

人生轉折 Smith 的烘焙手藝是自學的。由於她的一位親戚是城中老饕,在其引薦下,Smith 得以與 El Rey 和 Lalito 的主廚 Gerardo Gonzalez 相識。Gonzalez 向她介紹了多位藝術家,比如將食物作為媒介的 Laila Gohar。受此啟迪,Smith 也開始用麵包做實驗。2015 年,她將自己的首個藝術項目獻給了 SoHo 區的一家快閃畫廊:以 15 條酸麵包為材料,將它們堆成塔型的雕塑,再邀請參觀者們親自食用。

最新動態 前不久,Smith 在印度西部城市拉賈斯坦邦(Rajasthan)學習了恰巴提(一種印度麵餅)和甩餅的歷史與製作工藝。「我想透過麵包探索人類學。」她說,「麵包是印度飲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事實上,它還關乎當地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她們為了維持傳統而做出的犧牲。」

近期計劃 Smith 正在籌備一個名為「Bread on Earth」的線上項目,旨在號召人們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麵包故事和配方。「它會成為一個虛擬的中心,取代過去廚房和烤箱的地位。」她介紹說。這個項目預計將於未來幾個月內正式啟動。

尋覓配方 對 Smith 而言,做麵包不僅是一項愛好和技能,也是一扇讓她得以了解文明的窗口。「當你拿起麵包這種人類最基本的主食,它就會帶你進入頗為複雜艱深的對話。」她解釋,「它是你進入這些族群的切入點。」

Myla Dalbesio

年齡 30 歲

家鄉 威斯康辛州拉辛市(Racine)

住址 位於布魯克林區 Fort Greene 的一套一居室花園公寓,同住的還有男友和他們的寵物狗

成名之路 Dalbesio 是一位豐腴的「大碼模特」,也是一名當代藝術家。她曾出鏡 Calvin Klein 的內衣廣告,也曾現身於《花花公子》雜誌,還曾在 Chelsea Art Walk 博覽會上近乎全裸地表演。2016 年春假藝術展期間,她一手策劃了多個女性主題的展覽,並廣受讚譽。女性主義者的姿態為她贏得了眾多冬粉。「有一次,我試著開一家畫廊,但男人們那些性騷擾般的言論讓我非常不適,」她解釋道,「然後我就放棄了,決定專註於模特工作。」

人生轉折 在威斯康辛州的少年選美大賽上,16 歲的 Dalbesio 被 Mary and Jeff Clarke(這個團隊也是 Karlie Kloss 和 Ashton Kutcher 的伯樂)選中。「是姐姐偷偷幫我報的名。當時我染著一頭紫發,一心想當朋克,不過後來還是染回了棕色,直到現在。」

最新動態 前不久,她登上了《運動畫報》(Sports Illustrated)的年度泳裝特輯。在那張上身赤裸的照片邊,刊登著 Dalbesio 親自撰寫的一篇文章,講述了她如何協調自身的女性主義與模特身份。「我一直都主張身體自主權,它是女性主義的重要支柱,」她這樣寫道,「誰又有權利告訴我該怎樣對待自己的身體呢?

近期計劃 Dalbesio 正與 Super Deluxe(Turner Broadcasting System 旗下的一家面向年輕人的娛樂公司)合作,籌備一檔脫口秀節目。在節目中,她將帶領觀眾回顧女性藝術家、活動家和先驅的創作歷程。Chelsea VonChaz 是 Happy Period 項目的創始人,該項目旨在為無家可歸的婦女提供經期衛生用品,是節目力邀的嘉賓人選。

Calvin 事件 2014 年,Dalbesio 的 Calvin Klein 廣告大片引發了一場口水戰。人們紛紛質疑,時尚界到底是怎樣對待「大碼」群體的。「剛開始做模特的時候,我這樣身材的女孩在公司里根本沒有立足之地,除非把自己歸到大碼模特的行列。」Dalbesio 解釋道,「要麼你得特別瘦,要麼你得特別胖,沒有中間餘地。但現在情況改觀了不少,我希望是 Calvin 事件發揮了作用。」

Lily Kwong

年齡 29 歲

家鄉 舊金山

住址 曼哈頓下東區 Chrystie 街上的一套兩居室公寓,上世紀 80 年代,這裡曾經是波普藝術家 Keith Haring 的寓所

成名之路 Kwong 既是模特,也是一名景觀設計師,外加時尚多面手。她的工作內容是提升品牌的環境友好度。2015 年,她曾為 H&M 和 Amour Vert(來自舊金山的環保時尚品牌)打造一家聯合「快閃店」。去年冬天,她與 Maiyet(紐約輕奢成衣品牌)合作,推出了一個特別的環保套裝,同時還為該品牌在 SoHo 區的店鋪設計了景觀裝置。「這些品牌之所以選擇我,主要是因為我了解可持續產品,在這方面的經驗比較豐富。」她解釋道。

人生轉折 2007 年, 紐約西村的街道旁,有模特星探慧眼識珠,發現了 Kwong。隨後,她開始在表哥、設計師 Joseph Altuzarra 的工作室做助手和試裝模特,時尚事業逐漸有了起色。在輾轉巴黎、北京等地走秀的過程中,Kwong 對城市的運作機制著迷不已,並於 2012 年取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城市研究學士學位。在一名哥大校友的引薦下,她加入了景觀設計公司 Island Planning Corp.,負責監督邁阿密設計區的整體規劃。

最新動態 為迎接夏至的到來,Kwong 與酒類品牌 St-Germain 合作,在高線公園(High Line)打造了一個長達 1/4 英里的景觀裝置。該項目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包括一個綴滿鮮花的綠色天篷,和一場舞蹈表演,旨在向 Charles 和 Ray Eames 夫婦設計的玩具雕塑 Solar Do-Nothing Machine 致敬(Solar Do-Nothing Machine 是一款由太陽能驅動的玩具)。

近期計劃 眼下,Kwong 正在進行 Shou Sugi Ban House 的景觀設計工作。這是一個共有 13 間房的療養勝地,位於紐約州 Southampton 市的 Parrish Art Museum 附近,預計佔地 3 公頃,將於明年正式開業。「我對植物性飲食和健康也很感興趣,」她說,「這裡一定會成為治癒藝術的核心區。」

童子軍的榮耀 Kwong 的家人叫她 Scout(有「童子軍」之意),因為她天性熱愛自然。「我一年級的時候就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個自然俱樂部。那時我帶著一群朋友到森林裡探險、採集植物,」她說,「現在,人長大了,做的事卻沒什麼不同,只不過規模更大一點。

Juliana Huxtable

年齡 29 歲

家鄉 德克薩斯州學院站小鎮(College Station)

住址 布魯克林區 Bushwick 的一套四居室公寓內,和幾位室友共住,Huxtable 的房間是一個「很大的地下室」

成名之路 Huxtable 身份眾多,包括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DJ、作家、派對主人和時尚模特等。2010 年,自巴德學院(Bard College)畢業后,她曾在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做過一段時間的法律助理。隨後,她開始面向跨性別者舉辦 Shock Value 派對。這個派對既是一個藝術項目,也是一個舞會。Huxtable 本人就是一名跨性別者,她認為,紐約的 L.G.B.T 夜生活大多是面向男同性戀的。「我當時真的對夜店文化很著迷 —— 在一個狹小、幾乎有些不真實的空間里,人們可以產生交集,而這樣的交集直接影響了音樂、藝術、寫作和時尚。 」她解釋說。

人生轉折 通過 Tumblr 和 instagram,Huxtable 建立了一個早期的創意空間,分享一些頗為誘惑,甚至有些情色意味的圖片,內容多以酷兒藝術和未來主義為主題。慢慢地,她的自拍引起了新當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 Lauren Cornell 的注意。2015 年,Cornell 邀請 Huxtable 參加了博物館每三年一次的展覽。Huxtable 的參展作品是 4 份印刷品,其中有兩張自拍像,以及藝術家 Frank Benson 為她製作的 3D 列印人體雕塑。

最新動態 今年 5 月到 6 月初,Huxtable 的首個個人藝術展「A Split During Laughter at the Rally」在曼哈頓下東區的 Reena Spaulings Fine Art 畫廊舉辦,展出了一系列政治風格的海報。現場,「The War on Proof」「The Feminist Scam」等標語被釘在了金屬牆上。

近期計劃 她的第二場個展將於今年 9 月在倫敦的 Project Native Informant 畫廊開幕。此外,今年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Huxtable 都會在巴黎、上海、格拉斯哥、蘇格蘭、墨爾本、悉尼、首爾等城市的音樂節和派對上度過,痛痛快快地打碟。

暗黑想象 Huxtable 的童年並不幸福。她在一座小城長大,性別殊異群體和性少數群體在那裡屢遭排斥,只能靠寫短篇故事聊以自慰。「五年級的時候,我開始通過寫作表達自己,」她回憶道,「因為童年遭遇了很多不幸,所以我的故事裡常常會提及受虐兒童。」

黃勖夫

年齡 23 歲

家鄉 北京

住址 黃勖夫剛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9 月將會搬入紐約市 Gramercy Park 的一套一居室公寓

成名之路 他是木木美術館的創始人之一。木木美術館位於北京,主要收藏體現互聯網思維的現代藝術品,也包括何翔宇和 Olafur Eliasson 等藝術家的大作。黃勖夫喜歡顏色鮮亮的西裝,在公關宣傳方面也頗具天賦,不少人把他視作下一個版的 Jeffrey Deitch。「每一個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渴求文化的浸潤 ,」他說,「也有許多年輕人跟我們產生了共鳴。他們在了解藝術,也開始把藝術納入生活。」

人生轉折 去年,木木美術館首次舉辦「Andy Warhol: Contact」展覽,回顧了 Warhol 鮮為人知的影像、攝影及互動裝置作品,將這位時代偶像介紹給了更多人。開展后,國際讚譽紛至沓來。「許多人只知道 Andy Warhol 是個品牌,」黃勖夫解釋說,「這次展覽幫大家回顧了他的成功歷程。」展覽舉辦后4個月,黃勖夫入選新當代藝術博物館理事會成員。

最新動態 6 月 30 日,群展《錫人的心臟》在木木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綠野仙蹤》的啟發,「彙集 12 位藝術家,通過其作品,對當今互聯網或科技實踐進行揭示、探究與顛覆。」「我覺得錫人正代表了數字時代的我們,」黃勖夫說,「我們正在慢慢失去自己的知覺、感情,甚至靈魂。」

近期計劃 黃勖夫目前正在籌備一個神秘的初創企業,他希望這個企業能夠「通過把藝術從畫廊中抽離出來,為它創造新的存在方式,面向千禧一代,重新定義藝術的傳播」。如果這一說法聽起來有些模糊,那就對了。「我不想透露太多信息,就如同一個好的藝術家總是不可預測、也總是在不斷進步的。」

家鄉的味道 儘管馬上就要變成紐約人了,黃勖夫還是垂涎於家鄉的味道。目前,他最喜歡的餐廳是美洲大道上的 Hao Noodle and Tea。「之所以喜歡這家餐廳,是因為它味道正宗,辣得恰到好處。」

-

撰文

Ben Detrick(1) / Alina Cohen(2)

Alex Hawgood(3, 8)/ Joanna Nikas(4)

John Ortved(5)/ Ann Binlot(6)/ Adrienne Gaffney(7)

攝影

Nathan Bajar(1)/ Kate Owen(2)Joel Barhamand(3)

Emily Andrews(4)/ Bryan Derballa(5)

Amanda Hakan(6)

Nathan Bajar(7)/ Landon Speers(8)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