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寫給將要走出校園的同學們

兩個月前,我還在殼牌公司做校園招聘,而現在,已經開始自己創業了。

做的事情本身倒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原來是為了公司做,現在是為了自己做。

一直想寫點兒什麼給將要走出校園的同學們——不管大家將要畢業還是要參加暑期實習。

就先從小時候說起吧。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記憶:上國小的時候,我們都喜歡談理想。每當老師問起「將來長大了你想做什麼」,大多數人的回答是諸如「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 這樣的字眼。雖然前些天媒體也報道了一個小女孩兒長大后想當城管——便可以對父母這樣的小商小販好一點,但這畢竟不是「主流」。

六一的時候收到一個長我幾歲的(前)同事的簡訊——「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渴望長大,長大后又會留戀小時候的純潔,但願每個人都童心未泯」。

可「但願」只是願望,如果再對大學生們問起「畢業后你想做什麼」這樣的問題,答案通常會是「白領」、「公務員」,或者「我不知道,邊走邊看」吧。

不知道這些年是成長了還是退步了。

前兩天看法國網球公開賽,有一個挺打動人的廣告——一款名表,邀請阿加西和格拉芙出演,幫助各種膚色的小朋友讀書、畫畫。打動我的不是網球巨星的慈善行為,而是小朋友們說的四句話:

I learn to learn,

I learn to respect,

I learn to find my way,

I learn to be myself.

尤其最後兩句,可以一下把我們拽回十幾二十年前,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能像那些小朋友一樣自信的說「我學會了走自己的路,我學會了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可能比正在讀這篇文章的多數同學年長一點,但也終究逃不出八零后的整體生態特徵——

在父母乃至祖輩人的呵護下,從小專心致志一心向學,從國小開始到高中畢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上一所好大學——其他事情都在其次。至於「走自己的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這類問題,都「等考上大學再說」。

而到今天,對於即將大學畢業的同學,多數人可能已經拿到工作或者出國的offer, 或者已經取得繼續讀書的資格。但不管你拿到的是年薪幾十萬還是月薪幾百,不管你將去海外名校讀書還是到一所國內三流院校繼續學習,不管你畢業之後就能立刻買房買車還是每月得算計著怎麼租房和坐公交,在終於可以「自立」的時候,再也不能忽略的問題是——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站在各位同學的立場,如果實際工作經驗很少,你也許很難回答這個問題——「我都沒有經歷過,怎麼判斷那是不是我想要的?」

這是實話。

我想跟大家談談自己的體驗——儘管在BBS上同學們已經能看到很多此類經驗分享的文章了。

拿自己的經歷來說

很慶幸大三暑假就可以到殼牌實習,更要感謝人大商學院在大四隻安排了三門課,讓我有充足的時間到企業安心實習。

算上暑期實習以及之後的延期實習一直到全職工作,在殼牌總共待了四年。四年中,我從銷售部門的實習生,到全職的客戶經理,再到負責畢業生招聘市場,四年裡,不管在哪個崗位上,不管是什麼工作內容,單從工作本身,難度都不大。倒是像《浮沉》、《杜拉拉升職記》這類職場小說所描述的情景一樣,人際關係方面才是最費神的。沒有讀過這些書的同學,建議讀一下,這會讓你放下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在走入職場之前準備得更充分。

記得我還在殼牌潤滑油部做實習生的時候,因為工作關係需要與一些汽車修理店鋪的小老闆打交道。客觀的說,他們文化層次確實不高,我那時也不太樂意與這些「很土的人」打交道。但殼牌公司的老闆當時就告誡我:「千萬別瞧不起他們,不說別的,他們收入肯定比在公司裡面工作的白領高」。當時聽到這些挺崩潰的——怎麼 可能呢?我可是在五百強排名前三的公司裡面工作!收入卻比不上這些「土」人?——就算表面上不說這些話,心裡也是犯嘀咕。後來接觸了一些老闆后才發現,別 看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但做事講誠信,講良心。他們跟自己的客戶稱兄道弟,用的不是「專業銷售技巧」,而就是簡簡單單的做人。如此簡單,但就是能賺錢。

我現在創業也有體會。剛開始辦理企業註冊登記時,因為自己不懂,就想到了找代理公司——很小規模的民企。最開始只是網上搜了個電話,打過去說明來意,談了談代理費用,口頭約定之後,對方就立刻開始幫我做企業名稱的申報。按理說,我只是給人打個電話,還沒見過面,更沒走付定金、簽合同之類的手續,按自己在外企 「正規」的思維習慣,他們應該有所擔心——「這個人是個騙子怎麼辦?我幫他忙活一陣子萬一不給錢怎麼辦?」但不知是因為經驗豐富還是其他原因,這家代理公司完全沒有這些顧慮,最終只見了一次面,就把註冊登記辦妥了。

規範嗎?確實不規範。而且依照我在商學院和企業學到的思維方式——這樣做有風險,而且企業也不可能做大。但不可否認,跟對方合作,我卻感到如沐春風。沒有看似冗繁但實則對風險控制無多幫助的「系統」、「流程」,我們之間靠的就是最樸素的信任。

但 在大企業工作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不管是對外的業務部門,還是對內的職能部門,公司靠的不是個人能力,而主要是「標準、流程」。除去一些冗繁、低效的東 西,這些「標準、流程」對公司來講還是有價值的。處於實際操作層面的個人,並不需要太高超的個人技巧,只要「按規矩辦事」就好了。

再看大企業的招聘標準,從校園招「管理培訓生」的標準非常高。如果所有的管理培訓生都能得到特別的培養(至少是企業所承諾的培養),也倒還好。只是現在同學們都明白,管培招得多了,真正的管培就少了——不是「真的沒有」,而是「真的很少」。

如此對比就可以發現,很多大企業的人才需求和供給已經出現了錯位——企業實務中並不需要很出眾的個人技能,卻按照很高的標準來招聘,少數達到如此高標準的同學拿到offer, 實際工作了卻發現跟之前的想象差別很大——都不知道公司幹嘛用那麼嚴格的標準招我來干這麼簡單的活,招聘時對我的潛力測試真的是為我將來的發展考慮嗎?我 真的有那麼多機會嗎?要弄清楚這一點其實也很簡單,如果同學們能找到早幾年工作的師兄師姐,跟他們聊一聊在大企業中的感受,就會知道管培的發展機會有多 少,大家生活得是否開心——乃至是否還把「開心」作為生活的目標。

因此,我經常想,如果大企業中的多數就業機會不要被一些「大牛」同學垂青,而讓很多不那麼有衝勁兒、也不那麼反感重複勞動的同學得到的話,大學畢業生的人力資源配置是不是會更好?

問題是——

如果這些「大牛」同學放棄到大企業就職,又該去哪兒?

為避免一概而論的偏頗,首先要說:大企業中真正的「管理培訓生」值得追求,但決心接受管培offer的同學首先應該多方了解,以判斷清楚「此管培是否真管培」。

接下來說說所謂的「就業觀念」。

從之前媒體的宣傳口徑來說,似乎需要轉變就業觀念的應該是「當前找不到工作的同學」,而跟「大牛」同學們無關。比如有觀點會說:「不要總想著去央企去發達地區就業,到基層、到西部同樣可以實現自身價值」。可這種引導透出了強烈的「等級意識」,話里話外總透出這麼個讓人不爽的潛台詞——既然你去不了央企,也去不了發達地區,但總得有個著落吧?基層、西部選人標準沒那麼高,去那兒好了。

再從同學們自己的心態來看,大家平時喜歡說「某某大牛拿到了某個跨國公司或者大國企的offer」,被認為是「大牛」的同學往往也欣然接受,或者表面上謙虛幾句,但內心很是受用。但很少有同學會說「某某大牛找到了一份特別適合自己的小公司的工作,真羨慕他每天生活得那麼開心」,不但這類同學斷然不會被冠以「大牛」的稱謂,而且就連自己也不敢太瞧得上自己的offer,更是不能很自信地跟別人說「雖然工作單位不大,但自己很開心,因為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是因為很欣賞老闆的眼光以及企業發展前景,或是因為這份工作能積累自己需要的經驗以便將來創業。

可見,需要轉變就業觀念的可能不是「一部分同學」,而幾乎是「所有人」。至於當前錯誤的就業觀念為什麼能被大家普遍認可,問題在於大家評價就業崗位「好壞」時所使用的標準:

收入(既包含名義工資,也包含隱性收入)

社會地位(當然,主要是依附於所在單位而獲得的「連帶」社會地位,受單位性質影響。如果是企業的話還要看所有制性質和企業規模)

就業城市(首都、大都市、省會、中型城市、縣城、鄉鎮、農村,高低等級極易排列)

還能列出一些標準,但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名」和「利」。

追求名利沒有錯,上面所列的具體標準也沒有太大問題,某種程度上,追求這些甚至有助於激發我們的潛能,推動社會進步。但問題是,我們誤把眼前的收入當成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收入,我們誤把眼前能迅速通過就業單位而「自認為獲得」的社會地位當成了將來可以擁有很長時間的社會地位,我們還想象著會在畢業時的就業 城市生活很長時間(或者至少能先拿下「戶口」,其他的事慢慢再說——關於戶口對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到底意味著什麼這裡先不多談)。

歸結一下,我們的問題在於——短視。

舉個直觀的例子:

假設你是一個名校大學部的女生,文筆很好,對時事也很感興趣,同時學習成績很好,社團活動也很優秀,還有很多公司的實習經歷(一個比較典型的校園牛人形象)。

讓我們想象一下你畢業后的生活軌跡:

情形一:畢業時,你輕鬆地獲得了五家跨國公司總部的offer, 最終選了其中一家,獲得非常高的起薪。在本職工作之外,你也能發揮自己的特長,組織一些公司內部的文體活動,還是公司內部雜誌編輯部的成員。隨著年齡增 長,比如過了十年——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你可能已成為資深的中層管理者;如果不那麼順利的話,你可能換過幾次工作,或許已經像很多女白領一樣學會了怎樣 在職場中圓滑的保護自己。閑暇的時候,你可能稍微懷念一下多彩的大學生活,讀一讀很多年前寫過的文章,去咖啡廳與大學時代的好友聊聊天,感嘆一下年華易逝,並勸慰自己這就是人生。

情形二:畢業之初,因為沒什麼背景,也找不到門路,你無法進入自己心儀的報社工作。但你真的很喜歡寫文章,所以,就憑著實習時認識的熟人被介紹到一家小雜誌社打雜。剛開始,你得學著校對、技術編輯,做些很苦很累沒什麼技術含量的活,但你在工作之外,還是擠出時間寫文章,也常跟雜誌社的記者、編輯聊天,了解他們怎麼工作。一年以後,你終於得到了見習記者的工作機會,這使你的才華充分展示出來,你也藉此認識了其他報社的很多同行,終於在畢業四年後有機會來到當初心儀的報社,成為一個版面的主編。你知道自己終於得到了發揮專長的土壤,你也認為自己管理的這個版面有可能對這個城市乃至這個國家產生一些影響,你還知道,自己這麼年輕,將來有機會成為更有影響力的媒體人。回憶過去,你很驚嘆自己以學校里的出色經歷怎麼能接受最初那份打雜的工作,但你也知道,如果不從那裡開始,生活就到不了你期望中的模樣。

哪種情形更好,坦白說,在寫下這些字的時候,我顯然是有「偏見」的。同學們盡可有自己的判斷,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但需要明確的是,選擇情形一或者情形二不是因為隨波逐流,而真的是因為那是你期望的生活方式。

關於情形一,我沒有寫太多跨國公司中的人際爭鬥會給你的生活、心態造成的影響;至於我所偏向的情形二,也省掉了諸如畢業時父母的反對、朋友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等「情節」。不管哪種情形,似乎都不容易,但說來也沒什麼特別難以逾越的障礙。如果不去做,你就永遠不會知道——將一些看似「理想化」的東西轉化為現實不 但沒有想象中那麼難,還會讓你更輕易地得到更快樂。而且,必然的,你將名利雙收。前提是,不要短視,稍稍有點耐心。

再舉一個現實中的例子,喜歡足球的同學肯定知道溫格,這位阿森納的教練,溫文爾雅,被稱為「教授」。他擁有經濟學學位,會說五國語言,但不要以為他有多「學院派」,其實20歲 的時候,他就成為了職業球員。我們或許會帶點兒情緒地說「的土地上就永遠也不會有這樣的男足教練」,但別忘了,為什麼沒有呢?原因可能是:某個成績很 好、實習很好、獎學金很多、足球踢得好、又很懂球、英語口語也不錯的男生,畢業后直接去某個大企業工作了——倒不是他覺得自己將來做不了足球教練,也不是 他完全沒有門路加入一個足球隊,而是他壓根兒就沒考慮過足球教練會是他這類人的一種「職業選擇」。所以,原因不在於「的土地」,而極有可能僅僅是「你 沒有做」而已。再比較一下名利——一個優秀的足球教練與一個大企業的高管,名?利?誰比誰好還真不好說。

可見,即便單從「名利」的角度來看,職業選擇都不是我們想象得那麼單一。再加上「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和「不得不從事沒什麼感覺的行業」這些差別,生活質量、「開心指數」所受的影響可就完全不同了。

此外,還有一個讓很多同學「不得不短視」、放不開手腳的原因——孝心。

以前看過一位同學的帖子,說得很傷心,也很真實。他的大意是「如果父母都不在人世,我反而能放得開手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將來沒準兒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知道自己這麼想實在太沒良心,但這是真實的想法」。這位同學想得很極端,而我覺得更多同學——尤其是家庭不太富裕、上大學已經讓父母付出太多的同學 ——想到的可能是如何能快速地回報父母,讓他們生活得好一點。

不管出於什麼想法,八零后這一代人的就業,與父母的關聯程度(既包含父母對子女就業選擇施加的影響,又包含子女選擇就業崗位時對父母這一因素的考量)可能是空前絕後。但不管怎樣,那種「儘快謀得一份高薪工作,好好孝敬父母」的想法卻未必真的是父母最期望的。兒女能這麼想,父母當然很高興,但他們更想看到的還是兒女自己生活得快樂。

關於這一點,印象很深的是《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中特洛伊和父親在籃球決賽前的一段對白:

父親:You know what I want from you today?

特洛伊:The championship.

父親:Well, that』ll come or it won』t. What I want is for you to have fun. I know all about the pressure. And probably too much of it has come from me. What I really want is to see my son having the time of his life playing the game we both love. You give me that and I』ll sleep with a smile on my face no matter how the score comes out.

特洛伊:Thanks coach, uh… Dad.

特洛伊認為父親對自己的期望是「獲得冠軍」——因為父親(兼教練)在平時的訓練中確實對自己要求很嚴,但出乎意料的是,父親真正期望的卻是他「享受他們共同熱愛的運動」。同樣的,如果你可以跟父母談一下內心的想法,也許會發現跟你想象中不同的地方,也許能讓我們重新理解父母在「干涉」我們選擇就業崗位時的初衷。

父母如此,男女朋友之間,其他任何你所看重的人之間,都該有這樣的交流。即使你認為和美國的父母對待子女的希望有所不同,也不該以「代溝」或者一句簡單的「我的青春我做主」來放棄與他們交流的想法。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從大四放棄保研而選擇到殼牌工作,再到放棄殼牌工作而選擇自己創業,每一次選擇都在挑戰父母既有的價值觀。每次都要經過很多次的談話, 甚至爭論,但最終父母都選擇了支持我的決定——倒不是因為他們一定認同我選擇的正確性,而是他們支持我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拿冠軍」、「剛畢業就賺很多錢」、「要結婚就得買房」、「懶得擠公交,得有錢打車、買車」實際上沒我們想象的那麼重要,也沒有我們想象的在父母心中那麼重要。

最後,稍微回應一下本節的標題,沒有完全否定大企業的意思,而是建議大家儘可能尋找能把個人興趣和工作結合起來的地方。如果你的個人興趣與大企業能給你的崗位恰好匹配,你所要做的就自然應該是盡一切努力獲得它的offer。否則,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某些從沒列入「就業方向」的地方有濃厚興趣,該重新考慮一下自己的選擇了——或許你剛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新大陸。

然後,想稍微觸碰一個敏感一點的話題。

關於公務員

因為錄取比例太低,很多沒有「背景」的同學只會把考公務員作為就業選擇之一,而不會作為唯一的選擇。這種做法挺明智,而這裡要討論的是——為什麼大家想做公務員?

穩定,整體收入不錯,工作強度不太大,社會地位比較高,還有同學期待將來成為高官——或者退一步講,即使職位不太高,但手裡握有實權——明著的暗著的利益就都少不了。

立足當下的社會現實,上面的說法都是事實。但考慮到同學們現在的年齡和將來的路徑,有些建議還是得說。

首先,二十幾歲的人,無論在哪個級別的公務員隊伍中,都得先老老實實幹活——可以把這個當做「熬出頭」的必經階段,因為如果熬個十年二十年的,一旦出頭,所能獲取的名利就會極速增長。

而我們幾乎每天從媒體上看到的「輿論監督類報道」,表明現在的公務員隊伍問題很多,腐敗現象也絕不少見——這一方面表明輿論監督的力度在加大,但另一方面,也會帶給我們無限遐想:假設我在那個位置上,再假設我沒那麼倒霉被「監督」著,那麼……

不要忽視甚至嘲諷這種「遐想」,這的確很誘人。既然前面說到追求名利無可厚非,而熬出頭的公務員似乎又能比較輕鬆地得到名利,我們為什麼不想成為公務員呢?

可問題恰恰在於,即使一切順利,有這種想法的同學將來熬出了頭,誰能保證大家還能獲得現在已經熬出頭的人所獲得的收益呢?那時的輿論監督和司法監督會到什麼程度?公務員是否還能被簡單定義成「官」?簡單講,現在是這樣,將來就一定是嗎?

哪怕立足現在這個時間點,單從輿論監督的層面,我們也能看到很多積極信號:

從很多年前央視僅有的一個欄目《焦點訪談》,到央視各頻道各欄目對上至各大部委的批評,再到近來傳聞的《新聞聯播》改版,要增加輿論監督內容,我們又該有什麼遐想?

而主流媒體之外,網路輿論監督的能量更是由包含諸位同學在內的年輕人充分地發掘了出來,標誌性事件更是不勝枚舉。 除 了這些信號,還有些實例可供借鑒,鳳凰衛視主持人梁文道2008年曾在《南方周末》發表過一篇文章,就提到:「人人稱羨的香港廉政,其實它也只不過有二十 多年的歷史罷了,在我成長的上個世紀70年代,香港還是個警察四處索賄的地方。你能夠相信嗎?政治的改革,社會的變化,固然要放在足夠長遠的尺度下衡量; 可一經啟動,它有時又會迅速得出人意表」。

退一步講,即使政治清明的進展真的沒有那麼快,大家能夠想像一個看上去奇特但極有可能發生的現象嗎——

一個同學,在學校時,能夠針砭時弊,為政治清明吶喊助威;畢業后,如果成了公務員,尤其是「熬出頭」的公務員以後,就去履行自己學生時代深惡痛絕的事情——這種生活就算有名有利也不會給你帶來「快樂」吧?

或許有人會講:「我沒那麼高尚,而且對我來講,有名有利就夠了,真的夠了。」

此處便要再次引用電影台詞,《國家寶藏2》中尼古拉斯·凱奇在挾持總統時的一段對話——

凱奇:別忘了,你是美國總統,先生。無論是出於人性,還是你親口承諾的護憲誓言,或者是出於歷史賦予你的責任。我相信你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先生。

總統:現在的人已經不再相信品德了。

凱奇:他們在心裡相信。(原文是They want to believe.)

看來,永遠別高估了「名利」在你心裡的分量,也別低估了內心深處那些高尚的東西——即使你平時髒話連篇,即使你在公車上從不給老人和小孩兒讓座,即使你曾經用什麼手法算計過自己的同學甚至好友,也不要低估了品德在你內心深處的力量——只有名利,不會讓你心安理得。

所以,對於想成為或者即將成為公務員的同學們,一方面,不鼓勵大家過於鋒芒畢露地對抗當前規則,這既實現不了維護公眾利益的初衷,還對自己有害——在這方面,確實得學會保護自己;另一方面,希望大家能體會到、能推進——或者至少跟得上——政治的日漸清明,別再幻想熬出頭之後的錦衣玉食,而是多想想自己將來會以怎樣的方式做公務員——一個服務型政府的僱員。

之 所以把這些話拿來與大家談,還是源於對同學們的信心,因為這兩年大家實在給自己掙足了面子:不要說平時經常發生的由「網路熱炒」轉化為「保障事件處理公信 力」乃至「影響公共政策」的個體事件,就是奧運火炬傳遞、汶川地震、奧運會這種級別的大事裡面,也總有同學們的身影,讓人不由得對新生一代心存敬意。

現在,雖然那些批評同學們的聲音仍然不少,而不合時宜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壓力似乎又在渲染很多同學的素養與社會需求的脫節,眼看著大家又快要成為被人同情和批評的一代。

但同學們自己總得相信:事情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差——

一是大家當前面臨的困難沒有那麼大,至少還是可以克服的。

二是宏觀環境沒有想象的那麼差,至少你可以用更加清明的心境來適應它,甚至在某個微小的層面上改造它,而且你終將成為有作為的人。

就像《魔戒2》結尾處,Frodo和Sam護戒之路上遭遇百般挫折差點喪命后的那段對話——

Frodo – I can』t do this, Sam.

Sam – I know. It』s all wrong.

By rights, we shouldn』t even be here.

But we are.

It』s like in the great stories, Mr Frodo. The ones that really mattered. Full of darkness and danger there were and sometimes you didn』t want to know the end. Because how could the end be happy? How could the world go back to the way it was when so much bad had happened?

But in the end, it』s only a passing thing. This shadow, even darkness must pass. A new day will come. And when the sun shines, it』ll shine out the clearer.

Those were the stories that stayed with you… That meant something. Even if you are too small to understand why, but I think Mr Frodo, I do understand. I know now.

Folk in those stories, had lots of chance of turning back, only they didn』t. They kept going, because they were holding on to something.

Frodo – What are we holding on to, Sam?

Sam – That there』s some good in this world, Mr Frodo. And it』s worthy of fighting for.

關於公務員,就談這些吧。

還需要說明一點——

同學們的就業崗位都定了,甚至已經開始工作,剛才說的,是不是有些晚?

是不早,但也沒多晚。

只要你決心重新思考就業思路,在實際工作中反而能想得更明白。

別因為「已經工作了兩個月」就覺得自己已經定型。相反,任何時候,都要「給自己一個機會」——看看《終結者2018》,你會更有感觸。

而對即將參加暑期實習的同學,恭喜大家——金融危機看似讓你少了很多選擇,但卻給你一個全新的方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用在此處,甚是貼切。

文章寫得這麼長,本不是原來所預期的。如有同學耐著性子讀至末尾,感謝之餘也想為諸位理一下思路:

其一,遠見。

就業固然不能完全忽略眼前,但更得有遠見——選擇跟隨自己的內心,把自己最有熱情最感興趣的事情變成一份事業,你將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過上這種生活,會得到最大的滿足。

其二,自信。

自信了,才會拋棄表面上看起來「順應潮流」的選擇,而找到符合自己個性的發展方向。借用一位清華教授的話來說「你感覺自己走得很順,是因為你總是順風而動,可誰又能保證順風總能把你送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呢?」

其三,主動。

不要以「客觀環境」作為借口,也不要以為「等大環境變了,我再改變也不遲」,被動等待「被改變」,顯然不是八零后的作派。這個社會的進步,也不是靠「社會」自己,而是要靠你,你的朋友,以及你們的主動擔當。

有些遺憾的是,這篇文章裡面引用了太多美國電影台詞,料想知識產權方面不會有問題,只怕遭同學恥笑——此人是不是電影看得太多,反而跟現實脫節?脫節一說倒 也不太擔心,但我突然想到——加入電影製作行業,成為一名令人尊敬的演員或者導演,不也是一個不錯的就業方向嗎?我們經常評說大陸電影人少有思想,電影作 品也少有深度,甚至動不動就笑個場,再惡搞一下。可轉念一想,當前從事電影行業的主力軍,在讀國小、中學乃至大學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同學們是如何看待這個群體的?他們又何時得到過「有思想、有深度」的鼓勵?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